周四两市在反弹中明显放量,仅上半场,沪市单边成交就达到1120亿元。近期改革和纾困政策密集出台,中央、部委、地方、企业持续协同发力,对市场的反弹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经历了近两周的酝酿和反复后,市场的反弹面积和力度逐渐加大,并开始补量确认,可以认为风险偏好得到了一定的修复。尤其是之前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中小盘熊股,被主流资金重新审视之后,估值逻辑从恐慌抛售中得到纠正,后市反弹潜力较大的品种可能从中诞生。午后由于金融、地产、消费等蓝筹同时滞涨回落,拖累指数涨幅收窄。上证指数收盘仅涨3.46点,成交1803亿元。
盘面上中小创继续强于主板,显示市场近期关注的主线是纾困政策提振下的中小盘股纠错行情,而随着宏观数据和微观财报不断确认经济下行压力,蓝筹股业绩的持续性开始被市场质疑,抱团逐渐瓦解,对于复合型头部已经形成的蓝筹股,反弹更多的可能是向上确认压力,投资者对于市场风格的转换应及时转变思路。
10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非常务实的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下行压力加大,并且将目光聚焦于微观企业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相对于七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本次未再提及去杠杆和遏制房价上涨,并且认为要增强政策的预见性。 “预见性”意味着相关救助政策将会具有连续性,不轻易退出,这对于市场信心的修复是有帮助的。目前看,控风险的方式也由之前的宏观去杠杆、挤泡沫转向对微观企业的救助、精准扶持,这对于陷于低谷的上市公司来说,是对症下药。
本次反弹相对于7月和9月,启动位置更低,风险释放更充分,蓝筹股中抱团资金的释放也有利于低位股的回暖,更符合“筑底”的特征。以至于“估值底、政策底先后出现,市场底已不远”的观点逐渐被认同。我们认为纾困政策早在7月份就开始酝酿,可能会形成全国体系,各省会陆续出台,这对中小市值个股长线供求关系的预期形成质的改善,促成风格转换。但也需要思考如下问题:1、对于炒新炒小,监管政策能不能跳出“一抓就死、一放就疯”的循环,2、纾困解决的是流动性风险,在内外部环境都出现较大变数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仍然是未知数。因此对于目前的行情热点,无论是有望被纾困的中小个股还是受益于股权质押排雷的券商股,都定性为对于六月份那段非理性下跌的修复,较为稳妥。